在宁夏大地的文化长河中,贺兰石篆刻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,既镌刻着300年的岁月沧桑,又闪耀着当代传承人的匠心光芒。有这样一位手艺人,他以刀为笔、以石为纸,将半生心血倾注于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,让贺兰石的纹路间流淌出宁夏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。他就是西夏区政协委员,宁夏贺兰石篆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——汪卫荣。
执刀守艺 做好技艺“传承人”
汪卫荣常说:“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,每一刀、每一道工序都藏着门道,丢了根,技艺就成了无源之水。”这份坚守,体现在他对贺兰石篆刻工序的严苛把控中。
选料是篆刻的第一步,也是关键一步。汪卫荣总是自己选料,在成堆的原石中仔细挑选——既要观察石材颜色的天然交织是否协调,又要掂量石材的密度与硬度,“太软易崩,太硬难刻,只有硬度适中、质地细腻的石头,才能刻出流畅的线条。”选好的石料要经过切割、磨印,直至表面光滑如镜,方能进入打稿环节。他画的印稿,既要符合书法的笔墨韵味,又要兼顾石材的天然纹路。
刻印环节最见功夫。汪卫荣擅长单刀冲刻,手腕发力,刻刀如离弦之箭,一刀下去,线条刚劲有力、一气呵成,这便是汪卫荣的“汪一刀”名号的由来。“单刀冲刻讲究稳、准、狠,力道差一丝,线条的精气神就没了。”为了练就这手绝活,他年轻时每天练习刻刀功,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,刻坏的石料堆成了小山。即便如今已技艺纯熟,他仍保持着每日练习的习惯。
为了让技艺不失传,汪卫荣坚持师徒制传承,将自己摸索出的选料诀窍、运刀技巧、颜色运用等经验倾囊相授。“徒弟们刚开始学刻刀,我会让他们先练直线,一条线刻百遍、千遍,直到手腕稳了、力道匀了,再学复杂的图案。”他常对徒弟说:“刻刀握在手里,要对石头有敬畏心,对传统有使命感,这样刻出来的作品才有魂。”如今,他的徒弟中已有不少人能独立完成篆刻作品,成为贺兰石篆刻传承的新生力量。
创新融情 做好文化“表达者”
汪卫荣深知,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,创新才是让古老技艺焕发活力的关键。他的创新,始终围绕着“宁夏元素”与“时代精神”,让贺兰石篆刻成为讲述宁夏故事、展现时代风貌的载体。
地域文化成为汪卫荣创新的灵感源泉。他走遍宁夏的山川大地,将贺兰山岩画的神秘、西夏文化的厚重、大漠风光的壮阔、枸杞红的鲜活一一融入作品中:《贺兰山岩画》系列印章,选取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太阳神、狩猎图等图案,用单刀冲刻的技法还原岩画的古朴线条,让沉睡千年的岩画在石上“重生”;《塞上行》系列则以诗词为骨、以风光为魂,在印章上刻出“大漠孤烟直”的意境,石面的紫纹如远山,绿痕似绿洲,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宁夏的地域风情。“每枚印章都该带着‘宁夏味儿’,让人看到它,就能想起贺兰山、想起黄河、想起这片土地上的故事。”汪卫荣说。
为了让更多人通过不同的渠道认识贺兰石篆刻,了解它背后的文化,汪卫荣不断尝试跨界融合。他带着贺兰石篆刻走进中医研讨会,让印章与中医药文化碰撞出火花;参与“宁夏非遗焕新季”活动,将篆刻与现代消费场景结合,开发出印章书签、文创礼盒等产品;甚至在研学课程中,让游客体验刻出带着自己名字的宁夏元素印章,将体验感与纪念意义融为一体。
传播方式的创新,让贺兰石篆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。汪卫荣学会了用短视频记录创作过程,镜头下,他从选料、打稿到刻印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,配上通俗易懂的讲解,让网友直观感受“一刀一世界”的魅力。从北京服贸会到香港文旅推广周,从全国文房四宝艺博会到深圳跨界活动,汪卫荣带着他的作品走遍大江南北,让贺兰石篆刻的独特魅力被更多人知晓。
“走出去” 做好宁夏“代言人”
今年6月,在香港举办的“宁夏(香港)文化旅游推广周”上,汪卫荣的贺兰石篆刻展台前总是排起长队。他一边演示从选料到刻印的全过程,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贺兰石的独特之处,不少香港市民和国际游客被这门技艺吸引,纷纷订制印章作为纪念。
“贺兰石是宁夏的宝贝,贺兰石篆刻是宁夏的文化名片之一,我有责任把它带出去,让更多人知道宁夏、了解宁夏。”带着这份信念,汪卫荣成了贺兰石篆刻的“移动展厅”,足迹遍布全国,甚至走出国门,用一把刻刀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。
文旅融合的舞台上,总能看到汪卫荣的身影。在西夏陵景区,他设立展台,一边展示作品,一边教游客篆刻简单的图案,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。今年西夏陵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时,他在宁夏博物馆现场连续演示3天篆刻,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驻足。他还参与设计“贺兰石雕刻”研学课程,让孩子们在操作中了解篆刻技艺。
如今,汪卫荣的脚步仍在继续。他计划开设线上店铺,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方便地购买到贺兰石篆刻作品;打算与更多景区合作,开发具有专属特色的纪念印章;还想编写一本贺兰石篆刻的教材,把技艺和故事留给后人。汪卫荣抚摸着手中的刻刀,眼中满是坚定,“只要我还能握刀,就会一直刻下去,让贺兰石篆刻这颗宁夏文化的明珠,在时光的打磨中愈发璀璨。” (记者 马 敏 实习生 朱 睿 文/图)